
近年來,峽江縣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堅持“四引領”,全力推動民族鄉村振興發展。
以黨的建設為引領,打造有“內涵”的鄉村。制定下發《峽江縣對口支援少數民族鄉村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方案》和《峽江縣關于支持少數民族鄉村振興爭創中華民族共同體示范區的實施意見》,大力實施民族工作“書記”工程,充分發揮縣直單位職能作用和資源優勢,切實改善民族鄉村民生。聚焦“黨建+鄉村振興”融合,實施村級集體經濟攻堅行動,推行“強村帶弱村”模式,通過果園收租、專業合作社和旅游公司入股分紅等方式,實現5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超過10萬元。
以民族團結為引領,打造有“溫度”的鄉村。將民族團結教育融入校園建設,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第一課、“1+1”素質教育拓展課程、“石榴籽”主題活動。每年開展形式多樣的少數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活動,結合各少數民族節慶風俗,先后舉辦“最炫民族風”攝影大賽、民族特色小吃大賽、民族文化節、民族文化旅游節等活動,民族團結創建氛圍愈加濃厚。著力解決少數民族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為民辦實事80多件,其中,投入220余萬元推進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建設,徹底解決了困擾村民多年的用水難題。
以產業發展為引領,打造有“能量”的鄉村。大力培育以精品果業和鄉村旅游業為重點的富民產業,以果業發展帶動鄉村游、風情游,形成了以“產業為依托、旅游為紐帶、民族為特色”的新型產業形態,涌現了一批致富帶頭人,特別是黨的二十大代表——石玉蓮同志用自身知識幫助村民改善水稻種植,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教大家掌握應用水稻直播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成功使畝產達到1000多斤,給村民每畝增收近300元。
以生態建設為引領,打造有“顏值”的鄉村。緊扣“精致小鎮、生態金坪”理念,高標準打造了移山組、張家組、彭家組、園藝組等美麗鄉村精品點。常態化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新修村組產業道路2000米,新修排水溝2300米,清理亂堆亂放153處,衛生戶廁改造36座,拆除危舊土坯房13000余平、鐵皮棚15000余平,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城鄉環境煥然一新。